随着新能源汽车(NEV)保有量爆发式增长,充电桩作为核心配套基础设施,其智能化水平直接关系用户充电体验与产业发展节奏。截至 2024 年,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 4000 万辆,充电桩总量超 250 万台,但传统充电桩系统仍面临三大核心瓶颈,制约充电服务效率:
其一,信号覆盖不均导致充电中断。充电桩多部署于室外停车场、高速服务区、偏远社区等场景,单运营商网络覆盖存在 “盲区”—— 高速服务区边缘充电桩信号强度常低于 - 115dBm,社区地下室充电桩受墙体遮挡信号衰减严重,传统单网物联网卡年均断网次数超 25 次,单次恢复耗时超 3 小时,导致充电中断率超 8%,用户投诉量占充电服务总投诉的 60%。
其二,数据传输不稳定影响运营管理。传统单网传输易受网络拥堵(如节假日高速服务区充电高峰)、电磁干扰(充电桩强电流环境)影响,充电数据(充电量、时长、费用)上传时延超 200ms,丢包率超 5%,导致计费不准、订单异常,某充电运营商统计显示,传统系统月度异常订单率达 12%,需人工逐一核查,运营成本高。
其三,运维效率低且成本高。单网信号中断后,需运维人员现场排查(如调整天线、更换网卡),年均运维次数超 15 次 / 台,高速服务区、偏远社区等场景单次运维往返耗时超 4 小时;同时,单网流量套餐无法灵活适配充电需求(如高峰时段数据量激增),易出现流量浪费或不足,通信成本管控难。
在此背景下,物联网多网合一卡凭借 “多运营商冗余、广域稳定覆盖、工业级环境适应” 特性,成为充电桩系统升级的关键技术载体。其集成移动、联通、电信三大运营商 4G/5G 网络模块,可根据场景信号强度自动切换最优网络,实现 “无盲区、不中断” 的充电数据传输,推动充电桩系统从 “被动运维” 向 “主动管控” 转型,兼具用户体验提升、运营效率优化与成本降低的三重价值。
(一)核心功能
全维度充电数据实时采集:系统通过充电桩控制器采集充电核心参数 —— 充电电压(精度 ±0.5V)、电流(精度 ±0.1A)、功率(精度 ±1%)、充电量(精度 ±0.01kWh)、充电时长,同时采集设备状态(枪头连接状态、故障代码)、环境参数(温度、湿度),采样频率支持 1 秒 / 次(充电中)至 5 分钟 / 次(待机),确保数据完整覆盖充电全流程。
多网冗余稳定传输:依托物联网多网合一卡,充电桩可实时扫描移动、联通、电信三大运营商的 4G/5G 信号,动态选择信号强度最优(RSRP>-100dBm)、网络时延最低(<50ms)的网络传输数据;当当前网络信号衰减或中断时,0.8 秒内切换至备用网络,同时支持本地数据缓存(容量≥64GB),信号恢复后自动补传,避免充电数据丢失。
远程智能管控:充电运营商通过云端平台可实时监控充电桩运行状态(如在线率、充电成功率、故障类型),支持远程下发控制指令 —— 充电中断时远程重启设备,枪头异常时远程锁定充电枪,电价调整时远程更新计费标准,指令传输时延≤100ms,实现 “足不出户管控充电桩集群”。
精准计费与订单管理:系统基于多网合一卡传输的实时充电数据,按 “电量 × 电价 + 服务费” 自动核算费用,生成电子订单并推送至用户 APP;支持峰谷电价、阶梯电价等复杂计费模式,订单异常时自动触发对账机制(如数据丢包时基于缓存数据补算),异常订单率从 12% 降至 1% 以下。
设备远程运维:通过多网合一卡可实时监控充电桩、工业网关、网卡的运行状态(信号强度、流量使用、故障代码),当出现网络切换异常、枪头接触不良等故障时,自动推送告警与修复建议,支持远程调试网卡参数、校准充电计量,减少 90% 的现场运维需求。
(二)核心原理
充电桩系统的运行依赖 “感知层 - 传输层 - 应用层” 三层架构协同,其中物联网多网合一卡是传输层实现 “稳定传输” 的核心,具体流程如下:
感知层(充电终端):充电桩控制器采集充电参数与设备状态,通过 RS485 或以太网接口传输至工业网关;
传输层(物联网多网合一卡):工业网关对数据进行格式标准化(如 MQTT 协议封装)后,通过多网合一卡接入 4G/5G 网络;卡片内置多模芯片,实时评估三大运营商网络质量,动态选择最优网络,切换过程不中断数据流;
应用层(充电运营平台):平台接收数据后进行存储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,生成运营报表(如单桩日均充电量、故障频次)、用户订单,运营人员通过平台完成远程管控与运维,形成 “采集 - 传输 - 管控” 的完整闭环。
在这一流程中,物联网多网合一卡解决了 “单网信号弱、传输易中断” 的核心问题,是智慧充电桩系统的 “网络稳定中枢”。
(一)核心作用
多网动态切换,消除信号盲区:集成三大运营商网络模块,支持 4G/5G 多模通信,在高速服务区、地下室等单网薄弱场景,自动切换至信号更强的网络,充电桩在线率从传统单网的 85% 提升至 99.8%,充电中断率从 8% 降至 0.5% 以下,彻底消除 “充电到一半断网” 的用户痛点。
抗干扰与环境适应,提升设备可靠性:采用工业级封装工艺,支持 - 30℃~70℃宽温工作(适配北方冬季低温与夏季暴晒环境),防尘防水等级 IP65,抗电磁干扰等级符合 EN 61000-6-3 标准(耐受充电桩强电流干扰),卡片寿命≥5 年,设备故障率从传统的 18% 降至 2.5%。
低时延高可靠传输,保障运营精准性:通过网络质量评估算法(信号强度、时延、丢包率),优先选择低时延网络,充电数据传输时延≤50ms,丢包率<0.1%,订单异常率从 12% 降至 1%,计费误差从 ±3% 降至 ±0.5%,用户对账纠纷减少 90%。
灵活流量管理,优化运营成本:支持三大运营商流量池共享,可根据充电高峰 / 低谷动态分配流量(高峰时段调用多运营商流量,低谷时段集中使用单一运营商流量),避免单网流量浪费或不足;运营商可提供 “按年付费、阶梯流量” 套餐,通信成本较传统单网降低 20%-25%。
(二)应用效果
采用物联网多网合一卡后,充电桩系统可实现三大核心效果:
用户体验显著提升:充电中断率从 8% 降至 0.5%,用户充电成功率从 92% 提升至 99.5%,充电等待时长缩短 30%,用户满意度从 75% 提升至 95%;
运营效率大幅优化:远程运维覆盖 90% 的故障,现场运维次数从 15 次 / 台 / 年降至 1.5 次 / 台 / 年,运维成本降低 65%;异常订单处理时间从 2 小时缩短至 5 分钟,运营人力成本降低 40%;
成本管控更精准:流量池共享设计减少 20% 的通信成本,设备故障率降低 86%,硬件更换成本减少 70%,单桩年均运营成本显著下降。
某高速集团在辖区内 20 个服务区部署 80 台直流快充桩(单桩功率 120kW),传统系统采用单网(移动 4G)物联网卡,面临三大问题:
信号中断频繁:服务区边缘充电桩信号强度仅 - 120dBm,年均断网次数达 32 次,单次恢复需运维人员现场调试,耗时 4 小时,充电中断率达 10%,2023 年国庆期间因断网导致 500 余车次充电失败,用户投诉超 100 起;
订单异常率高:节假日充电高峰时,单网拥堵导致数据传输丢包率超 8%,月度异常订单率达 15%,需 3 名运营人员人工对账,耗时 5 天 / 月;
运维成本高:年均现场运维 18 次 / 台,高速往返耗时超 4 小时 / 次,运维成本占充电桩运营总投入的 35%。
2024 年,该集团启动充电桩系统升级,引入 80 套智能充电桩设备,采用 FIFISIM 物联提供的物联网多网合一卡,配套工业网关与充电运营平台,构建 “集团 - 服务区” 两级管控体系。
方案实施后,项目成效显著:
信号稳定性彻底改善:多网合一卡自动扫描三大运营商信号,服务区边缘充电桩优先选择联通 5G(RSRP=-90dBm),核心区域选择移动 4G,2024 年上半年仅发生 2 次网络切换(每次<0.8 秒),未出现充电中断,充电成功率从 90% 提升至 99.8%,国庆期间用户投诉量从 100 起降至 5 起;
运营精准性提升:低时延传输使订单异常率从 15% 降至 0.8%,人工对账人员从 3 人减至 1 人,对账时间从 5 天缩短至 1 天;充电数据误差从 ±3% 降至 ±0.5%,用户对账纠纷减少 92%;
成本优化显著:远程运维覆盖 95% 的故障,现场运维次数从 18 次 / 台 / 年降至 1.2 次 / 台 / 年,运维成本降低 68%;流量池共享设计使通信成本较传统单网降低 22%,FIFISIM 物联提供的批量卡管理功能还简化了流量监控,运营效率提升 40%。
该案例充分证明,物联网多网合一卡是充电桩系统升级的核心支撑,可有效解决传统系统的 “信号弱、断网频、运维难” 痛点,为高速服务区、大型停车场等复杂场景的充电桩集群提供可复制方案。
随着充电桩向 “超快充、集群化、智慧化” 发展,系统将向 “多场景适配、AI 决策、能源协同” 方向升级:
多场景适配:多网合一卡向超快充场景延伸(支持 5G-A 技术,传输速率提升至 10Gbps),适配 480kW 超快充桩的大流量数据传输需求;同时开发防爆型卡片,适配加油站、化工园区等特殊场景充电桩;
AI 决策升级:引入 AI 算法,通过多网合一卡实时获取充电桩高频数据,自动预测设备故障(如枪头磨损趋势)、优化充电调度(如高峰时段优先分配空闲桩),实现 “预测性运维”;
能源协同:充电桩系统与电网、储能设备联动,通过多网合一卡同步充电数据与电网负荷,实现 “错峰充电”(电网低谷时段多充电,高峰时段少充电),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。
FIFISIM 物联将持续优化物联网多网合一卡的性能,一方面提升多网切换速度(目标<0.5 秒)与低功耗设计(延长网关续航至 12 个月),另一方面开发超快充专用卡(支持 5G-A、抗强电磁干扰);同时为智能设备厂商提供模块化集成方案,为集成商提供现场调试支持,为运营商客户提供定制化流量套餐,助力充电桩系统向 “更稳定、更智能、更经济” 方向升级,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