边坡作为交通、矿山、水利、建筑等领域的关键工程结构,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工程安全与人员生命财产安全。我国山区面积占比超 60%,高速公路、铁路、露天矿山等工程大量穿越边坡区域,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,每年因边坡失稳引发的道路中断、设备损毁事故超 200 起,直接影响工程运营效率,甚至造成人员伤亡。
传统边坡监测模式以 “人工巡检 + 有线传输” 为主,面临多重瓶颈:其一,巡检效率低且风险高,边坡多位于偏远山区、陡峭地段,人工巡检需徒步攀爬,单次巡检覆盖范围有限(日均不足 5 公里),且暴雨、滑坡等极端天气下无法作业,隐患发现滞后;其二,数据传输局限大,传统有线监测需铺设线缆,边坡区域地形复杂、地质条件多变,布线施工难度大、成本高,且线缆易受山体滑坡、雨水冲刷损坏,导致数据传输中断;其三,预警响应不及时,人工巡检数据需事后整理录入系统,从隐患发现到预警发布平均耗时超 24 小时,无法满足 “实时预警、快速处置” 的需求;其四,监测精度不足,人工观测依赖手持设备,受环境干扰(如风力、视线遮挡)影响大,数据误差率超 10%,难以精准判断边坡变形趋势。
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向山区延伸,边坡监测需求持续增长,传统模式已无法满足 “实时化、精准化、智能化” 的安全管控需求。4G/5G 物联网技术凭借 “广覆盖、低时延、高可靠、大连接” 特性,为边坡监测系统升级提供关键支撑,而 4G/5G 物联网方案(工业路由器 + 4G/5G 物联网卡)作为 “数据传输中枢”,可打破传统监测的有线局限,实现监测数据实时上传与远程管控,是推动边坡监测从 “人工被动巡检” 向 “智能主动预警” 转型的核心技术保障。
(一)核心功能
多参数实时采集:系统搭载位移传感器(GNSS、倾角计)、环境传感器(雨量计、土壤含水率传感器)、应力传感器(锚索测力计)等设备,可实时采集边坡变形数据(水平位移、垂直位移、倾角)、环境影响数据(降雨量、土壤湿度)、结构应力数据(锚索拉力),监测参数覆盖边坡稳定性关键指标,采样频率可根据需求调整(最高达 1 次 / 分钟)。
无线实时传输:通过 4G/5G 物联网网络,工业路由器将传感器采集的异构数据(模拟量、数字量)转换为标准化格式,经 4G/5G 物联网卡实时上传至云端监测平台,传输速率达 10-100Mbps,确保数据无延迟、无丢失,解决传统有线传输的布线难题与中断风险。
智能分析与预警:云端平台结合边坡地质模型与 AI 算法,对实时数据进行趋势分析,当监测参数超出阈值(如位移量超 5mm / 天、降雨量超 50mm / 小时)时,自动触发多级预警(蓝、黄、橙、红),通过短信、APP 推送、平台告警等方式通知管理人员,同时生成隐患分析报告,明确变形区域与风险等级。
远程可视化监控:平台支持 24 小时实时数据可视化展示,以仪表盘、趋势曲线、卫星地图等形式呈现边坡变形数据、传感器状态、预警信息,管理人员可通过电脑、手机 APP 远程查看,无需现场值守即可掌握边坡整体稳定性;同时支持历史数据回溯(存储周期≥3 年),便于分析边坡长期变形规律。
设备远程运维:系统可实时监控传感器、工业路由器、物联网卡的运行状态(如电量、信号强度、故障代码),当设备出现异常(如传感器离线、路由器断网)时,自动触发运维告警;支持远程调试路由器参数、重启设备,减少现场运维工作量,提升设备出勤率。
(二)核心原理
4G/5G 物联网助力边坡监测系统升级的实现,依赖 “感知层 - 传输层 - 应用层” 三层架构协同,具体流程如下:
感知层(监测终端):位移、环境、应力等传感器采集边坡原始数据,通过 RS485、以太网等接口传输至工业路由器;部分无线传感器(如 LoRa 传感器)可直接与路由器无线连接,减少布线需求;
传输层(4G/5G 物联网方案):FIFISIM 物联工业路由器对采集的异构数据进行协议解析(如 Modbus、TCP/IP)与边缘预处理(如数据滤波、异常值剔除),通过 4G/5G 物联网卡接入公网,实现数据向云端平台的实时传输;同时,路由器接收云端下发的控制指令(如调整采样频率、重启传感器),转发至监测终端;
应用层(云端平台):云端平台对传输数据进行存储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,通过 AI 算法识别边坡变形趋势与风险等级,触发多级预警;管理人员通过平台完成数据查看、预警处置、设备运维,形成 “数据采集 - 传输 - 分析 - 预警 - 处置” 的闭环。
在这一流程中,4G/5G 物联网方案解决了传统监测 “有线布线难、数据传输慢、远程管控弱” 的核心问题,确保系统实时性与可靠性。
(一)工业路由器的核心作用
异构数据适配与融合:边坡监测传感器类型多样(位移、雨量、应力),数据格式与传输协议不同(模拟量、数字量、Modbus、HTTP),工业路由器支持多协议解析与转换,可将分散的传感器数据统一为标准化格式,打破 “数据孤岛”,确保云端平台能有效识别与分析数据;
恶劣环境适应性:边坡区域多存在高温(夏季地表温度超 60℃)、低温(冬季山区温度低至 - 30℃)、高湿度(雨季相对湿度超 90%)、强电磁干扰(高压线路附近)、粉尘多等恶劣环境,FIFISIM 物联工业路由器采用工业级硬件设计,支持 - 40℃~85℃宽温工作,防尘防水等级达 IP67,抗电磁干扰等级符合 EN 61000-6-2 标准,可在复杂环境下稳定运行,设备故障率低于 3%;
多网络冗余备份:支持 4G/5G 与有线网络(以太网)、无线局域网(WiFi)双链路或三链路备份,当某一网络出现故障(如有线线缆断裂、4G 信号受山体遮挡中断)时,自动切换至备用网络,切换时间≤1 秒,确保数据传输不中断,避免因网络故障导致的预警延迟;
安全防护与能耗管理:内置防火墙、VPN 加密功能,对传输数据进行端到端加密(AES-256 算法),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;支持远程休眠与唤醒功能,可根据监测需求调整路由器工作模式(如非降雨期降低采样频率),降低能耗,延长野外设备续航时间(电池供电模式下续航≥6 个月)。
(二)4G/5G 物联网卡的核心作用
广域稳定联网:4G 网络已实现全国山区、偏远地区的广泛覆盖,5G 网络向高速公路、铁路沿线等重点边坡区域延伸,物联网卡可确保监测设备在无有线网络覆盖的边坡区域稳定联网,解决传统有线网络无法覆盖的问题;针对信号薄弱区域(如深谷、隧道口边坡),支持多运营商网络漫游,自动切换至信号更强的网络,联网成功率达 99.8%;
低时延高可靠传输:4G 网络下行速率达 100Mbps,可满足中小数据量(如位移、雨量数据)的实时传输;5G 网络下行速率达 1Gbps、时延低至 1-10ms,可支撑高清视频监控(如边坡表面裂缝视频)、大流量传感器数据(如三维激光扫描数据)的实时传输,确保预警信息快速发布;
精准设备标识与流量管理:每张物联网卡对应唯一 IMSI 号,可作为监测设备的 “数字身份”,便于云端平台对设备进行分组管理、信号监控与故障定位;支持流量实时监控与定向访问控制,运营商可根据传感器日均数据传输量(如位移传感器日均 10-50MB、视频监控日均 100-300MB),为客户定制流量套餐,避免流量浪费,降低运营成本;
抗恶劣环境设计:采用工业级 SIM 卡封装,具备抗震动、抗腐蚀特性,可在边坡高温、高湿环境下长期使用,卡片寿命≥5 年,远高于普通消费级 SIM 卡(寿命 2-3 年),减少设备更换频率。
(三)方案整体效果
采用 “工业路由器 + 4G/5G 物联网卡” 的 4G/5G 物联网方案,可使边坡监测数据传输延迟缩短 90% 以上,从传统人工的 24 小时缩短至实时传输;预警响应时间从 24 小时缩短至 10 分钟内,为隐患处置争取宝贵时间;设备故障率降低 60%,因网络中断导致的数据丢失率降至 0.1% 以下;人工巡检工作量减少 80%,运维成本显著降低,为边坡安全管控提供 “实时、精准、智能” 的技术支撑。
某省高速公路网穿越山区路段达 1200 公里,沿线分布 380 处高风险边坡,传统监测采用 “人工每月巡检 + 有线传感器定点监测” 模式,面临三大问题:
巡检效率低且风险高:人工巡检需沿陡峭边坡徒步作业,单次覆盖 10 公里边坡需 2 天,380 处边坡全年巡检需投入 120 人,且雨季滑坡风险高,2022 年发生 2 起巡检人员坠落受伤事件;
数据传输中断频繁:有线传感器线缆多次因山体滑坡、雨水冲刷损坏,年均中断次数达 15 次,每次中断修复需 3-5 天,导致关键监测数据丢失;
预警响应滞后:人工巡检发现的边坡变形隐患,从现场记录到总部分析、预警发布需 36 小时,2021 年因预警不及时导致 1 处边坡小范围滑坡,造成高速公路中断 6 小时。
2023 年,该省启动高速公路边坡监测系统智能化升级项目,引入 200 套 4G/5G 物联网边坡监测设备,并采用 FIFISIM 物联提供的 4G/5G 物联网方案,为每套设备配套部署 FIFISIM 物联工业路由器与 4G/5G 物联网卡,构建 “省级 - 路段级” 两级云端监测平台。
方案实施后,项目取得显著成效:
监测效率与安全性双提升:200 套监测设备实现 380 处边坡全覆盖,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,人工巡检频次从每月 1 次降至每季度 1 次,巡检人员减少 80 人,全年未发生安全事故;同时,设备采样频率提升至 1 次 / 10 分钟,可精准捕捉边坡微小变形(最小监测精度 0.1mm),2024 年成功识别 12 处早期变形隐患;
数据传输稳定性显著优化:工业路由器的多网冗余功能,解决了有线线缆易损坏的问题,网络中断次数从年均 15 次降至 0 次;物联网卡的多运营商漫游特性,确保深谷、隧道口等信号薄弱区域的联网稳定性,数据传输成功率达 99.98%;
预警响应与处置效率提升:云端平台 AI 算法实时分析数据,预警响应时间从 36 小时缩短至 8 分钟,2024 年 2 次暴雨期间,提前 6 小时发布橙色预警,及时组织交通管制与边坡加固,避免道路中断;同时,通过历史数据回溯,分析出 5 处边坡的长期变形规律,为预防性加固提供数据支撑;
运维成本降低:设备远程运维功能减少 90% 的现场调试工作量,设备故障率从 18% 降至 2.5%,运维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 60%;流量套餐定制化设计,避免流量浪费,年度通信成本优化 30%。
该案例充分证明,4G/5G 物联网方案是边坡监测系统升级的核心支撑,可有效解决传统监测的痛点,为高速公路、铁路等工程的边坡安全管控提供可靠技术保障。
随着 5G 网络的全面覆盖与 AI、大数据技术的深化,4G/5G 物联网助力边坡监测系统升级将呈现三大趋势:
监测场景多元化:从高速公路、铁路边坡向矿山边坡、水利堤坝、建筑基坑边坡延伸,适配不同地质条件(如岩质边坡、土质边坡、堆积体边坡)的监测需求;
监测技术融合化:与三维激光扫描、无人机巡检、InSAR(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)技术融合,实现 “地面定点监测 + 空中立体扫描” 的全方位监测,提升隐患识别精度;
预警决策智能化:通过大数据分析边坡变形与地质、环境因素的关联关系,构建 “变形预测模型”,实现从 “实时预警” 向 “提前预测” 升级,为边坡加固提供更充足的时间窗口。
FIFISIM 物联作为物联网领域的专业服务商,将持续优化工业路由器的多网络协同能力与低功耗设计,推出适配矿山、水利等特殊场景的防爆、防水产品;同时与运营商合作开发边坡监测专用物联网卡套餐,提供 “硬件 + 流量 + 平台” 一体化服务;此外,为智能设备厂商与集成商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持,包括方案设计、设备调试、售后维护等,助力更多行业实现边坡监测系统智能化升级,守护工程安全防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