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测系统成为实现精准治污的关键工具。FIFISIM 物联的物联网方案,以 DTU(数据传输单元)与物联网卡为核心,助力构建了覆盖数据采集、实时传输、智能分析的全链条解决方案,为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。
DTU 作为网格化监测系统的核心枢纽,具备强大的多协议适配能力。它支持 RS485、Modbus、TCP/IP 等多种通信协议,可无缝连接 PM2.5、PM10、SO₂、NOx 等 20 余种大气污染物传感器,以及气象监测设备(风速、风向、温湿度)。在硬件设计上,采用工业级芯片,能在 - 40℃至 85℃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,适应城市、工业园区、交通干道等多样化监测场景。
物联网卡则是数据传输的 “高速通道”,依托覆盖广泛的移动通信网络,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、稳定传输。支持 4G/5G/NB-IoT 多模切换,在信号薄弱区域自动切换网络,确保数据传输不间断。同时,采用 AES - 256 加密技术,满足环境监测数据的安全传输要求,有效防止监测数据泄露或篡改,保障数据的完整性与可信度。
全域实时数据采集:在网格化监测系统中,DTU 连接部署在不同区域的监测设备,实现对大气污染物浓度、气象参数的高频次采集。例如,在城市主干道的监测点,DTU 每 10 秒采集一次 PM2.5、PM10 浓度数据,以及风速、风向等环境参数,并进行初步处理。通过这种高密度的数据采集,能够精准捕捉大气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。
稳定高效数据传输:物联网卡将 DTU 转化后的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管理平台。在某工业园区监测项目中,即使遇到暴雨天气导致部分基站信号中断,物联网卡也能自动切换至备用网络,确保监测数据持续上传。其高速传输能力支持海量数据并发,单张物联网卡可承载 50 台以上监测设备的数据传输,满足网格化监测系统的大流量需求。
智能预警与分析:云端管理平台基于 DTU 上传的数据,结合 AI 算法进行深度分析。当监测数据超过预设阈值时,系统立即触发多级预警机制,通过短信、APP 推送等方式通知环保部门、企业管理人员及相关责任人。例如,当某监测点的 SO₂浓度超标时,系统不仅发出预警,还能通过历史数据对比与气象条件分析,预测污染扩散趋势,为应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。
城市大气环境精细化管理:某二线城市引入 FIFISIM 物联的物联网方案,部署了 500 个网格化监测点。DTU 实时转化各监测点的大气污染物数据,物联网卡将数据传输至城市生态环境监测平台。通过数据分析,精准定位了 3 个交通拥堵路段和 2 个工业集中区域为主要污染源,相关部门据此实施交通疏导与企业减排措施,半年内城市 PM2.5 平均浓度下降 18%,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 22 天。
工业园区污染源管控:某化工园区应用该方案,在园区内及周边设置 100 个监测点。DTU 对园区内企业排放的 VOCs、硫化物等污染物采集数据进行实时转化,通过物联网卡将数据传输至园区环保监管平台。当系统检测到某企业排放数据异常时,立即触发预警,并联动执法部门进行现场检查。方案实施后,园区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从 82% 提升至 96%,有效遏制了偷排漏排现象。
精准监测:高密度网格化布点与高频次数据采集,实现大气污染的精细化监测,定位污染源准确率提升至 95% 以上。
高效响应:助力智能预警与数据分析功能,使污染事件响应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,应急处置效率提高 70%。
合规保障:满足《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》等法规要求,助力企业与环保部门通过监管验收,规避违规风险。
灵活扩展:支持大规模设备接入,可根据监测需求快速增加或调整监测点位,单项目部署周期缩短至 15 天内。
FIFISIM 物联的物联网方案,以 DTU 与物联网卡为核心,为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测系统提供了完整的通讯技术解决方案。未来,将持续深化与 AI、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,推动大气环境治理向智能化、精准化方向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