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联网方案深度赋能大气污染源在线监测:技术架构与实战案例解析
在 “双碳” 战略与《“十四五” 生态环境监测规划》的双重驱动下,大气污染源在线监测正从 “人工抽检” 向 “全时智能” 转型。FIFISIM 物联的物联网方案,通过 DTU 与物联网卡的协同,构建了覆盖数据采集、传输、分析的全链条解决方案,为环保部门和工业企业提供了高效、精准的监测工具。

技术架构解析:构建智能监测网络
数据采集层
FIFISIM DTU 支持 RS485、Modbus 等多种协议,可接入 SO₂、NOx、VOCs 等 20 + 类传感器,实现对颗粒物浓度、气体成分的实时采集。在山东某化工园区,单台 DTU 可同时管理 150 + 个监测点位,边缘计算模块自动过滤异常数据,减少云端负载 35%。其内置的国密 SM4 加密算法,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符合等保三级安全标准。
数据传输层
物联网卡支持 4G/5G/NB-IoT 多模切换,在河南某钢铁厂实测中,单卡月均流量成本控制在 28 元,同时保障视频监控数据(1080P 高清)以 2Mbps 速率稳定传输。通过动态 IP 分配与 VPN 专网技术,数据传输成功率达 99.98%,即使在基站信号中断时,也能通过卫星链路备份传输关键数据。
平台应用层
监测数据通过 HJ212 协议实时上传至 FIFISIM 云平台,系统内置 AI 算法可自动生成污染源排放趋势分析报告。在河北某电厂项目中,平台通过关联气象数据与设备运行状态,提前 2 小时预测臭氧浓度峰值,为企业减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。
核心功能与实战案例
全时在线监测
在江苏某石化企业,FIFISIM DTU 实时采集废气排放数据,通过物联网卡上传至环保监管平台。当检测到 VOCs 浓度超标时,系统自动触发三级预警:一级预警通过 APP 推送至企业负责人,二级预警联动厂区喷淋系统启动,三级预警同步上报生态环境部门。该方案实施后,企业废气排放达标率从 78% 提升至 98%。
智能预警与溯源
浙江某工业园区部署的 FIFISIM 方案,通过 AI 视觉算法分析视频监控数据,实时识别违规操作与设备异常。2023 年累计预警 317 次,其中 23 次成功拦截重大污染事故。例如,当监测到某储罐区苯系物泄漏时,系统 30 秒内定位泄漏点,联动无人机巡检确认后,15 分钟内完成应急处置。
数据共享与协同
在京津冀某跨区域监测项目中,FIFISIM 方案整合了 200 + 个监测点位数据,实现省、市、县三级环保部门数据互通。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,为环境执法提供可信证据链。2023 年,该平台协助查处数据造假案件 12 起,推动区域 PM2.5 浓度同比下降 15%。
方案优势与行业价值
合规性保障:完全适配《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》(HJ75-2017)与《污染物在线监控(监测)系统数据传输标准》(HJ212-2017),加速企业环保验收进程。
降本增效:设备故障率下降 60%,人工巡检频次减少 70%,单企业年均运维成本降低 52 万元。
灵活扩展:支持百万级设备接入,单站部署周期从 45 天缩短至 15 天,适配化工、钢铁、电力等多行业需求。
FIFISIM 物联的物联网方案,通过 “DTU + 物联网卡” 的核心组合,实现了大气污染源在线监测的 “全时感知、智能决策、协同治理”。未来将持续深化与 AI、卫星遥感技术的融合,助力环保行业向 “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” 升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