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动化控制系统是工业制造、化工、能源、市政等领域的核心运行中枢,承担设备启停、参数调节、故障诊断等关键任务。截至 2024 年,我国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渗透率超 75%,但传统系统仍面临四大核心瓶颈,制约产业智能化升级:
其一,有线部署局限,灵活度低。传统系统依赖 PLC(可编程逻辑控制器)与现场总线(如 PROFINET、Modbus)有线连接,设备迁移、新增工位需重新铺设线缆,施工周期超 1 周,且无法适配移动设备(如 AGV 机器人、移动检测终端);某汽车零部件车间 2023 年因新增 3 条装配线,有线改造停工 3 天,影响产能。
其二,远程管控缺失,响应滞后。传统系统仅支持本地操作(通过车间触摸屏或工控机),跨厂区、跨区域设备需人工现场调试,故障处置响应时间超 2 小时;某化工企业跨省分厂因反应釜温度异常,运维人员跨省出差耗时 8 小时,导致生产中断 4 小时。
其三,信号抗扰弱,传输不稳定。工业车间(如电机车间、焊接车间)强电磁干扰,传统无线传输(WiFi、蓝牙)丢包率超 10%,控制指令传输时延超 300ms,易导致设备误操作;某钢铁厂 2023 年因电磁干扰导致轧机参数传输错误,产生废品超 20 吨。
其四,系统兼容性差,扩展难。不同厂商的 PLC、传感器协议不互通,新增设备需定制开发接口,扩展周期超 2 周;传统触摸屏仅支持本地数据存储,无法与云端平台联动,数据利用率不足 30%。
在此背景下,4G/5G 物联网(通信模块 + 物联网网卡集成触摸屏)凭借 “无线灵活部署、抗扰稳定传输、低时延远程控制” 特性,成为自动化控制系统升级的关键技术支撑。触摸屏集成通信模块实现数据收发与指令下发,物联网网卡提供工业级稳定联网,二者协同构建 “本地操作 - 远程管控 - 云端分析” 闭环,推动自动化控制从 “有线本地” 向 “无线全域” 转型,兼具生产效率提升、运维成本降低、故障风险规避的三重价值。
(一)核心功能
无线灵活部署与全域管控
无线替代有线:在车间触摸屏中集成 FIFISIM 物联通信模块与物联网网卡,支持 4G/5G 双模通信,替代传统现场总线有线连接,设备迁移、新增工位无需布线,施工周期从 1 周缩短至 1 天;适配 AGV 机器人、移动检测终端等移动设备,实现 “设备随迁随连”。
跨区域远程控制:通过物联网网卡实现跨省、跨厂区设备远程管控,支持在云端平台或移动端(手机 / 平板)查看设备状态(如电机转速、反应釜温度)、下发控制指令(如参数调整、设备启停),指令传输时延≤50ms(4G)/≤10ms(5G),远程故障处置响应时间从 2 小时缩短至 15 分钟。
强抗扰稳定传输与精准控制
工业级抗干扰:物联网网卡采用金属屏蔽外壳与滤波电路,抗电磁干扰等级符合 EN 61000-6-2 标准,在电机车间、焊接车间等强电磁环境下,数据丢包率<0.1%,控制指令执行准确率≥99.9%;支持 QoS 优先级调度,控制指令(如紧急停机)优先传输,避免延误。
多参数实时采集:触摸屏通过传感器采集设备运行参数(温度、压力、流量)、环境参数(车间温湿度、粉尘浓度),采样频率 10Hz-1kHz(可配置),数据经物联网网卡上传至云端,采样精度达工业级标准(±0.01%)。
边缘计算与智能预警
本地边缘处理:触摸屏集成边缘计算模块,本地完成数据预处理(如过滤传感器干扰值、计算设备运行效率)、故障初步诊断(如电机电流异常判断),减少 70% 无效数据上传,云端带宽占用降低 40%;支持本地存储(容量≥256GB),断网时缓存数据,恢复后自动补传。
分级智能预警:系统预设设备故障阈值(如反应釜温度超 150℃、电机电流超额定值 10%),触发预警后 10 秒内通过触摸屏声光告警、云端推送、短信通知运维人员,同时提供故障处置建议(如调整冷却水流速),故障停机时间从 4 小时缩短至 1 小时。
多系统兼容与灵活扩展
协议兼容适配:通信模块支持 Modbus、OPC UA、MQTT 等主流工业协议,可接入不同厂商的 PLC、传感器、执行器,无需定制接口,新增设备扩展周期从 2 周缩短至 1 天;
云端协同联动:通过物联网网卡实现触摸屏与云端平台数据互通,支持云端大数据分析(如设备能耗优化、生产工艺改进)、多车间协同控制(如上下游生产线节拍同步),数据利用率从 30% 提升至 85%。
(二)核心原理
升级后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基于 “感知层 - 控制层 - 传输层 - 应用层” 四层架构,4G/5G 物联网(通信模块 + 物联网网卡集成触摸屏)在传输层与控制层发挥核心作用,具体流程如下:
感知层:传感器采集设备运行与环境数据,通过 RS485/CAN 总线传输至车间触摸屏;
控制层:触摸屏本地处理数据(边缘计算),支持操作人员本地查看参数、下发指令;
传输层:触摸屏内置的 FIFISIM 物联通信模块与物联网网卡协同,将数据加密后接入 4G/5G 网络,上传至云端平台;同时接收云端下发的远程控制指令,转发至 PLC 与执行器;
应用层:云端平台进行数据存储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,生成设备运维报表、生产效率分析报告,支持多终端(PC / 移动端)远程管控,形成 “采集 - 处理 - 传输 - 管控” 闭环。
(一)核心作用
物联网网卡:破解工业环境无线传输难题
强抗扰稳定联网:金属屏蔽与滤波设计,耐受工业强电磁干扰,数据丢包率从 10% 降至 0.1%,控制指令执行准确率提升至 99.9%;某钢铁厂升级后,轧机参数传输错误率降为 0,废品率降低 15%。
广域覆盖与灵活部署:支持 4G/5G 多频段切换(700MHz-2600MHz),在车间角落、跨厂区场景仍稳定联网,无线部署替代有线,施工周期缩短 85%,设备迁移成本降低 70%。
低功耗与长寿命:采用 PSM 省电模式,静态电流<5μA,触摸屏续航延长至 5 年(适配无市电移动设备);工业级封装支持 - 30℃~70℃宽温工作,平均无故障时间(MTBF)>80000 小时,设备故障率从 25% 降至 3%。
通信模块 + 触摸屏集成:强化控制与传输协同
一体化控制传输:通信模块与触摸屏集成,无需额外部署网关,减少设备节点,系统复杂度降低 40%;支持本地操作与远程管控双模式,满足车间现场与跨区域运维需求。
边缘计算提效率:触摸屏本地预处理数据,预警响应时间从 2 小时缩短至 10 秒,云端带宽占用降低 40%;某化工企业升级后,故障处置时间从 4 小时缩短至 1 小时,生产中断损失减少 80%。
(二)应用效果
采用 4G/5G 物联网方案后,自动化控制系统可实现四大核心效果:
生产效率显著提升:无线部署使设备新增 / 迁移周期缩短 85%,跨厂区远程管控使运维响应时间缩短 90%,某汽车零部件车间产能提升 18%,年度多生产零部件超 10 万件。
运营成本大幅降低:有线改造成本降低 70%,远程运维减少 80% 现场出差,某化工企业年度运维成本降低 65%;设备故障率从 25% 降至 3%,维修成本减少 75%。
控制精度与安全性优化:控制指令时延≤50ms,参数控制精度提升至 ±0.01%,产品合格率从 92% 提升至 99%;强抗扰设计避免电磁干扰导致的误操作,工业事故率降低 90%。
系统扩展性增强:多协议兼容使新增设备扩展周期缩短 90%,云端协同使数据利用率提升 55%,支持未来接入 AI 优化、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,为产业智能化升级预留空间。
某大型化工企业拥有 2 个跨省分厂(A 厂:江苏,B 厂:山东),各分厂部署 15 台反应釜自动化控制系统,传统系统采用有线总线连接,面临三大问题:
有线局限与远程管控难:新增反应釜需铺设线缆,施工停工 2 天 / 次;B 厂反应釜温度异常时,需从 A 厂派运维人员跨省处置,响应时间超 8 小时,2023 年因处置不及时导致 2 次生产中断,损失严重。
电磁干扰与传输不稳定:车间搅拌电机强电磁干扰,传统 WiFi 传输丢包率 12%,反应釜温度参数传输错误,导致 1 批次产品不合格,损失超百万元。
系统兼容差与扩展慢:新增不同厂商的压力传感器,需定制接口,扩展周期 2 周,无法快速适配生产需求。
2024 年,该企业启动自动化控制系统升级,为 2 个分厂 30 台反应釜触摸屏集成 FIFISIM 物联通信模块与物联网网卡;搭建集团级云端控制平台,实现跨省反应釜统一管控。
方案实施后,项目成效显著:
无线部署与远程管控优化:FIFISIM 物联网网卡支持无线连接,新增反应釜施工周期从 2 天缩短至 4 小时,无停工损失;跨省远程管控使故障响应时间从 8 小时缩短至 12 分钟,2024 年上半年无生产中断,运维人员出差频次减少 90%。
抗扰传输与控制精度提升:物联网网卡抗电磁干扰设计,数据丢包率从 12% 降至 0.08%,反应釜温度参数传输误差<0.1℃,产品合格率从 92% 提升至 99.2%,不合格品损失减少 90%。
兼容扩展与效率提升:通信模块支持多协议兼容,新增压力传感器扩展周期从 2 周缩短至 1 天;云端协同实现 2 个分厂反应釜生产节拍同步,原料利用率提升 8%,年度产能增加 12%;FIFISIM 物联提供的技术支持,确保系统在高温、高湿化工环境下稳定运行,无设备宕机。
该案例充分证明,4G/5G 物联网(通信模块 + 物联网网卡集成触摸屏)是自动化控制系统升级的核心支撑,可有效解决传统系统 “有线局限、远程难控、抗扰弱” 痛点,为化工、工业制造等行业提供可复制的自动化升级方案。
随着自动化控制系统向 “全域化、智能化、协同化” 发展,4G/5G 物联网将向三个方向深化应用:
全域协同控制:通过物联网实现跨行业、跨区域自动化设备协同(如化工反应釜与下游包装线联动),构建 “产业级自动化网络”,提升整体生产效率。
AI 深度赋能:触摸屏集成更强边缘 AI 算力,支持设备故障预测(如基于运行数据预判电机寿命)、生产参数自优化(如自动调整反应釜温度曲线),实现 “预测性维护” 与 “自适应控制”。
数字孪生融合:物联网网卡实时传输设备数据至数字孪生平台,构建虚拟设备模型,支持远程模拟调试(如新增工艺参数虚拟验证),减少实体设备调试成本与风险。
FIFISIM 物联将持续优化 4G/5G 物联网产品:①物联网网卡开发防爆型版本(符合 Ex d IIB T4 Ga 标准),适配化工防爆车间、油气生产场景;②通信模块升级 5G-A 技术,传输速率提升至 10Gbps,支持 8K 高清设备监控与数字孪生数据传输;同时为智能设备厂商提供触摸屏模块化集成方案,为集成商提供现场调试支持,为运营商客户提供定制化流量套餐,助力自动化控制系统向 “更智能、更灵活、更可靠” 方向升级,服务工业智能化转型。